《都是她的错》有它的创新与颠覆之处。它试图将诸多社会议题包裹在一个家庭的谎言里,将悬念的钩子设置在层层推进的紧凑节奏中,最后完整编织成了一张震慑人心的故事网。
![]()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你在约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准备去“孩子同学家”接你的孩子,开门的却是一个陌生人,并对整件事一无所知。孩子突然消失,甚至后来连续几天音讯全无——这时,你会怎么办?
这正是近期豆瓣评分高达9.2的美剧《都是她的错》的开场:在芝加哥的一个午后,财富管理经理玛丽莎·欧文打算接她五岁的儿子麦洛。然而,当她抵达信息中所写的地址,开门的却不是她所认识的同学家长珍妮,对方甚至从未听说过珍妮、负责接送放学的保姆凯莉,更不认识麦洛。玛丽莎试图联系珍妮,对方也坚称从未安排过这次见面。
![]()
开场设置一个巨大的悬疑。(图/《都是她的错》剧照)
当代父母最深的噩梦,由此拉开序幕。随着疑点逐渐浮现,这起儿童失踪案缓缓揭开帷幕——究竟是谁带走了孩子?谁安排了这次聚会?“她”到底是谁?绑架案的背后,是否还牵涉到朋友,甚至是最亲密的家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并未止步于解谜,故事的野心不止于探讨家庭内部的育儿分工,而是深入探讨了案件背后的成因,触及更深刻的议题:为何孩子失踪,母亲总是首当其冲被问责?失踪案成为家庭关系崩裂的契机,揭开的是一个更为骇人的真相:当亲密关系扭曲为占有与控制,以“爱”为名的行为,究竟会带来怎样的毒害?
《都是她的错》改编自安德烈娅·玛拉所著的同名悬疑小说,片名“ All Her Fault”就像一个巨大的反讽。很多人在这部剧当中看到很多热门美剧元素的影子,有人说它是《继承之战》《白莲花度假村》和《致命女人》的结合体,汇集荒谬离奇的故事元素成了一部婚姻惊悚片,结局却让人意外,走向了一种新式女性爽剧。(以下剧透预警)
![]()
一个孩子的失踪案,悬疑到最后才揭晓。(图/《都是她的错》剧照)
孩子失踪了,都是她的错?
故事开场,莎拉·斯努克饰演的玛丽莎面色凝重,空气仿佛随之凝结,观众能窥见一个母亲内心世界的轰然崩塌,瞬间被拉入令人脊背发凉的情境。
孩子失踪,绑匪似乎与另一家庭所雇的保姆凯莉有所关联,却迟迟未现身索要赎金,案件陷入僵局。玛丽莎渐渐察觉,这并非单纯的绑架案,背后牵扯身边最亲近之人深藏的秘密——不仅是她那有多年赌瘾的合伙人柯林,还有丈夫彼得、残疾的弟弟布莱恩,以及深陷药瘾的妹妹莉亚,各人之间关系暗藏危机。
剧中两对中产夫妇的刻画很有意思:玛丽莎与彼得同于金融业工作,孩子麦洛失踪后,始终被失控感笼罩的是玛丽莎。她不断陷入自责,懊悔未核实邀约电话是否与幼儿园家长手册中珍妮登记的号码一致;她后悔为与客户谈工作,让保姆凯莉带麦洛外出,间接给了绑匪接触孩子的机会。
![]()
玛丽莎陷入深深自责悔恨。(图/《都是她的错》剧照)
丈夫彼得则维持着得体、情绪稳定的“好父亲”形象。危急时刻,他压抑内心焦虑,将责任推给妻子玛丽莎,尽管他可能早已知晓绑匪的真实身份,甚至暗中隐瞒了凯莉父亲提供的赎金消息。
另一对夫妇是玛丽莎的新朋友珍妮和她的丈夫。身为出版业高管的珍妮,有一位担任高校物理教授丈夫,里奇。当珍妮被卷入绑架案,丈夫指责她未仔细核实保姆凯莉的身份和职业推荐信,导致引狼入室。
珍妮选择主动向玛丽莎伸出援手,共同应对案件;而里奇却自私地主张撇清关系,让妻子置身事外。在他看来,自己从育儿中抽身是为妻子“好”,能让她回家“花更多时间陪儿子,当个随时待命的妈妈”。
![]()
里奇一直在甩锅,珍妮疲倦于职场和家庭两端。(图/《都是她的错》剧照)
母职惩罚落在两位职场女性肩上,使她们在糟糕的家长社交活动中相识,默契地意识到彼此丈夫都无法理解“育儿是夫妻共同责任”这一理念。
她们同样被困于职场母亲的困境。社会对家庭内部分工的期待,似乎理所当然地将女性视为家庭事务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在孩子失踪的危机中,她们双双陷入母职惩罚的漩涡,被沉重的愧疚吞噬。
莎拉·斯努克饰演的玛丽莎有一场瞬间变脸的戏,既展现人物内心的拉扯,也让人感知母亲身份背后的枷锁。当她与珍妮发展出意想不到的女性友谊,彼此共情处境,她因一句玩笑突然笑出声,下一秒却猛地坠回自责的漩涡,埋头痛苦地说道:“我们居然坐在这里笑,我儿子失踪了,我算哪门子的母亲?”
而她们享有父亲身份的伴侣,在关键时刻完美隐身。直至结尾,绑架麦洛的保姆凯莉身份揭晓——她持枪闯入,道出六年前一场车祸后,玛丽莎的丈夫彼得将两名婴儿调包的真相。彼得仍选择灭口埋藏秘密,他被疯狂的控制欲淹没,始终不认为自己是始作俑者,还冠冕堂皇地辩解:“是我救了他,我救了所有人!”
![]()
斯努克瞬间变脸,演绎了一直紧绷忏悔的母亲形象。(图/《都是她的错》剧照)
真相之外,人性露出獠牙
《都是她的错》不仅探讨母职的陷阱,更是女性同时被三方拉扯的写照:她们努力兼顾事业、照顾家庭与孩子的过程中承受巨大压力,维护母亲的日常秩序如同编织一张无形的网,一旦出现漏洞,她们便面临来自家庭、社会的指责。
故事野心不止于此。当迷雾般的谜团逐渐散开,富人家庭中隐藏的关系裂痕逐步崩裂,人性的阴暗面才真正显露獠牙。
![]()
彼得总是能合理化犯错的行为,逃避责任。(图/《都是她的错》剧照)
玛丽莎的丈夫彼得是中产精英家庭中典型的父权化身,外表光鲜体面,在育儿过程中善于包装自己的父亲身份,会对尽职尽责的妻子说:“我发誓,你无所不能。”
彼得符合社交媒体对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想象。这类人难以察觉自身问题,其个人意志要求所有身边人围绕自己运转,他享受家人对他的需求,自以为能掌控一切。例如,他十岁时绊倒弟弟导致其腿部残疾,却将责任推给妹妹,编织了一个让兄妹背负终身的谎言,并认为对他们最大的恩赐是“让他们成为废人”,得以远离生存的烦恼,实则是便于对他们圈养与控制。
这种人性特质在他成年后走向危险。六年前一场车祸,几乎让彼得、玛丽莎及另一车主约瑟芬当场丧生。而现场唯一清醒的彼得发现自己孩子已死,而约瑟芬的孩子还活着,误以为约瑟芬已身亡,于是调换了两名婴儿。
凯莉的真实身份正是麦洛的生母约瑟芬。这场精心策划的绑架,源于她作为母亲陷入绝境后的渴望,也是她仅存的求生希望。
约瑟芬本身的悲剧根植于她精神与物质双重贫困的原生家庭及其厌女环境。父母离异——父亲是双手沾血的施暴者,母亲同样对她施以控制与暴力。
年轻的约瑟芬渴望与男友组建新家庭以逃离原生环境,甚至萌生“弑母”念头,但男友因赌瘾入狱,她也陷入一场车祸,以为婴儿死亡。面对这种惨剧的悲痛,她的母亲以粗暴方式回应,母亲掌掴约瑟芬并吼道:“你觉得我是个烂妈妈?至少我让我的孩子活着!”
![]()
约瑟芬的精神状态堪忧时,不被家人理解。(图/《都是她的错》剧照)
时隔多年,偶然间,约瑟芬遇见麦洛,发现他和自己一样患有遗传性“联觉”(共感症)——一种由感官刺激引发其他感官体验的精神疾病。
约瑟芬脑中常混杂词语、味道与颜色,而麦洛的画作也呈现出奇特丰富的色彩。在玛丽莎所在的富裕家庭,这被视为创造力与天赋;而在约瑟芬贫瘠的成长环境中,她却因此被视为精神障碍患者,始终是旁人眼中不被理解的“疯子”。
全剧唯一的暖光,似乎打在了侦探阿尔卡拉斯的家庭画面里。他们养育了一名孤独症儿子,父母给予他深切的理解与爱。尽管这份爱过于沉重,父母难以与儿子建立起内心连接,但在这个复杂黑暗的世界中,孩子纯粹的快乐与笑容显得尤为珍贵。
![]()
遇到麦洛的约瑟芬,隐约感觉到与他的默契和连接。(图/《都是她的错》剧照)
通过这些角色故事的铺垫,该剧试图探讨爱与控制的边界。家庭关系中,多少悲剧源于以爱为名的毒害?爱既是救赎,也是奉献,其力量既能滋养也能毁灭,取决于掌握它的人。人性如此复杂,以至于爱显得并不纯粹,保护的本能也可能演变为占有。
法律正义能否在道德伦理与情感层面上交出让人满意的答卷?或许还不尽然,被彼得控制的玛丽莎,选择制造丈夫意外身亡的事件。追查真相的侦探在了解全部实情后,选择为玛丽莎埋藏秘密,“我知道你当时别无选择,你被困住了,无法向任何人吐露真相,所以你做了这个决定。”
亲密关系中,糖与砒霜往往只在一念之间。侦探的最终选择令许多观众感到“满意”,仿佛在提醒我们:真实生活中的“正义”往往比法律体系所能严格解释的更为复杂、更充满灰度。
拥抱女性友谊的愿景
剧中最后一幕或许圆了许多女性观众的想象——玛丽莎丧夫,珍妮离异,两位职场母亲建立起深厚友谊,她们看着一起玩耍的孩子,相视而笑。心中的重担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静。这份平静来之不易,犹如湖面下藏着妖怪,深埋着谎言与爱。
玛丽莎甚至让这种深重的谎言本身成了生命,当她察觉到伴侣彼得对麦洛也有病态的控制欲后,她以一种毁灭的方式来保护幼小的麦洛,结局让这一角色身上的色彩厚重了很多。
![]()
结尾是很多人心中的满意答案,玛丽莎和珍妮建立了深厚的女性友谊。(图/《都是她的错》剧照)
饰演玛丽莎的演员莎拉·斯努克曾凭HBO热剧《继承之战》斩获艾美奖等多项大奖。初为人母的身份转变,让她对母亲角色有了更深体会。她在采访中表示,这个故事打动她的,是其中“具有希腊悲剧色彩”的角色命运。玛丽莎杀死丈夫的行为,既是一种惩罚,也是恰如其分的解脱。如同许多伟大的悲剧女主角,她并非单纯被复仇之心所驱使,而是被某种认知与命运的必然性所支配。曾经维系家庭的爱,最终也注定了家庭的毁灭。
该剧创作灵感源自小说作者安德烈娅·玛拉的真实经历。某天,她按学校名录上的同学的家庭地址去接自己五岁的女儿,却发现无人应门,房内空无一物,早已无人居住。幸好一位邻居探头告知,房主几周前刚搬走,打印的学校名录已过时。玛拉最终在正确地址接回女儿。
那个心脏几乎骤停的瞬间,让她萌生噩梦般的念头,因此催生了这部同名小说。“我想很多父母都能感同身受——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最坏的情况。”
该剧的编剧与导演均为女性。故事创新之处在于,玛丽莎在知晓珍妮所雇保姆凯莉是绑匪后,本有充分理由怨恨并指控珍妮引狼入室;珍妮也可因羞愧选择回避,以免被告上法庭。然而剧中,两人却彼此拥抱,共同分担悲伤。这份同为职场母亲的女性情谊,比针锋相对的冲突更为珍贵。
![]()
珍妮和玛丽莎的女性友谊和互助,是剧中最温暖的色调。(图/《都是她的错》剧照)
结局中两人对坐饮酒、碰杯,欣慰地注视彼此的孩子,也让许多观众看到女性友谊与建立女性社区的美好愿景。有网友评价,这才是女性爽片应有的质感。尽管后期剧情叠加较多戏剧化元素,不免存在逻辑漏洞——如丈夫在车祸后调包婴儿显得颇为荒诞、玛丽莎以亲吻诱发丈夫大豆过敏致死等情节略显失真。
但《都是她的错》有它的创新与颠覆之处。它试图将诸多社会议题包裹在一个家庭的谎言里,将悬念的钩子设置在层层推进的紧凑节奏中,最后完整编织成了一张震慑人心的故事网。
现实的离奇,有时候会比影视剧更过火。这个故事剑指的不单是女性困境,而是人性本身。以“优秀的女性叙事”概括,或许还不够全面,正如邵艺辉导演近日面对质疑时所说:“影视剧不分男性或女性主义,只是现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