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 / 顾 筝
最近,《菜肉馄饨》在上海热映,一些有集体记忆点的事物、地标和情感被唤起。 我们和编剧金莹聊了聊,关于她所理解的老年人生活,从上海的纪录片中获得的滋养,以及她自己家的馄饨故事。
01
电影《菜肉馄饨》根据金莹在2020年发表的小说改编而成。
两者的结尾有差别。
小说的结尾有忧伤,电影是happy ending。
这样的改编,金莹是受了一部电影的影响——山田洋次的《你好,妈妈》。
“讲老年人的故事,看完我觉得年老是一种很美好,很让人向往的状态,这一方面是里面的角色呈现,另一方面是那个时候山田洋次导演已经90多岁了,但还是能拍出这样干净又清爽,没有一个镜头多余,没有一句台词是废话的片子。里面有一句台词:像出梅后的天空一样,湛蓝又清爽,这给了我一种感动。看完我就给顾晓东老师(《菜肉馄饨》制片人)发消息说,我觉得我们的电影需要一个新的结尾,一个更加温暖和治愈的结尾。”
![]()
《菜肉馄饨》有一个温暖的结局
在固有的认知中,金莹也会对年老有焦虑,觉得那会是灰扑扑的感觉,但在接触了不同的老年人后,她有了不同的感觉。
“有些老年人他们的精神状态比我们更好,我们(通过电影)就想让大家觉得年老不是一件让人恐惧或者焦虑的事情,它还是值得向往的。”
“前几天去克勒门做了一场活动,那儿有一位 90 多岁的老太太,看上去非常优雅,非常得体,我都没想到她已经 90 多岁,看上去才 70 岁而已。”
02
和很多80后一样,金莹回到父母家吃饭,也会是一边吃一边忙着看手机处理工作。“他们的精神需求是什么?我其实是一无所知的。就算跟他们见面也不会聊那么深那么细的问题。”
![]()
剧中的儿子回家吃饭会忙着看手机
“我有时候也感觉,如果我一直是一名在办公室写字楼工作的职员,那其实是没有那么多机会可以深入上海那么多角落的。”
金莹有机会深入上海各个角落,能深度接触上海普通人,包括她之前所不了解的老年人,是因为她做了纪录片编导。
“其实老年人相亲这个题材在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传统里面一直在拍, 我们有一位老法师江宁导演,她拍过《德兴坊》的,就曾拍过一部纪录片叫《老杨觅偶》。还有前几年出来的《前浪》。我是从这些故事中发现,原来老年人的情感需求那么强烈。”
![]()
上海的纪录片
“我记得我们当时一起看去拍老年人相亲的同事拍回来的素材,其中一位阿姨对着她所喜欢的爷叔大胆表白。”
“崇拜啊。她知道镜头就在旁边,但是她完全无惧镜头,就是要那么热烈大方地说出自己的爱。阿芳这个角色,我的灵感就来自这个阿姨,就是一个对生命充满无限热情,又非常有生命力的一个阿姨。”
纪录片中要拍到这些普通人的故事,需要花时间。
![]()
要让普通人信任,需要时间
“我刚刚进电视台的时候,我们那些纪录片老法师说,你要真正地让一户人家接受你,就是要一直去。以前都是拿带子去拍的嘛,他们的拍摄习惯是什么呢,就是前一个月拿着让摄像机空转,因为那个时候,人家还是会对你,对摄像机有防备心的,等到一个月之后,他已经把你熟得当朋友了,要对你倾诉了,也开始无视摄像机了,这个时候,拍摄才真正开始。”
金莹也发现了可以缩短时间的办法,那就是和拍摄对象朝夕相处一个星期,跟着他(她)去买菜,逛街,做饭,闲聊,甚至午睡。
“一个星期后他们会把你当作自己人。”金莹有一次拍摄一对在伴侣分别去世后,搭伙过日子的老人。”一开始我也不知道我要拍什么,我跟着他们去江浙沪一日游,跟着他们生活,我拍了一大堆素材,但我不知道在拍什么。我记得有一天我非常疲惫地跑到电视台大堂,正好碰到资深的纪录片导演王小龙老师,我和他说我拍了一堆,我都不知道以后怎么用。他说了一句我到现在都还记得的话,他说等你剪辑的时候你就知道了。”
![]()
纪录片《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然后就很有意思,第二天那个阿姨主动给我打电话,她说她因为玩了一天腰不好了,整个人不能动,她就准备和搭伙爷叔摊牌。听她说了以后,我马上带着摄像、灯光冲到她家,阿姨对爷叔说:你看我现在这样了,如果一辈子这样,你会照顾我吗?阿姨很聪明,她其实需要我们的摄像机帮她做一个见证。”
在《菜肉馄饨》电影杀青后,金莹在家包了一次馄饨。
“平时到父母家吃馄饨,肯定是伊拉包。我自己在家里,就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买半成品更方便。那天我先生说,我们来包一次馄饨吧。虽然包得七翘八裂,但还是很有仪式感。”
所以小说或电影之所以能用菜肉馄饨做符号,确实是因为它在上海人的生活中所具有的既日常又有仪式感的特点。每家都会包馄饨,每家都有自己的味道,而从买菜,剁馅拌馅到包馄饨下馄饨,这从头到尾的流程,又往往只是父母愿意花时间做的事,一旦父母离去,它就变成了永久的乡愁。
这就像小红书上一个读者在我们上周的视频后留的言:
“今年8月我的妈妈不在了,买了电影票没有勇气看,还是一开场就走掉了。这几天,自己在家包了菜肉馄饨,我妈妈喜欢放点虾皮,这是我们家馄饨的味道。”